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会纺线制衣,会制造陶器。链接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半坡原始居民。
3.【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的准确认识,解题时注意“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其实就要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出现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河姆渡人距今约7千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由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题干中“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可排除A.B.C选项,因为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也就不可能建造房屋。根据所学知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结构的房屋,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结构的房屋,故本题选择D。
5.【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原始的农耕生活。题干中的神农教种五谷,这属于农业,因为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选项D游牧文明是中国北方、西北方才有,是随着水草的生长而迁徙,并不是中华文明核心。选项B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选项C神话传说从本意来讲没有哪个国家文明的核心是神话传说,尤其是中国,虽然神农教五谷,嫘祖养蚕现在看来可行度并不太高,但这毕竟是记载于中国正史上的,而且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这就是错的,也就是说神农教五谷,嫘祖养蚕缫丝并不一定就是传说,也有可能是真的。故本题的答案为A。
6.【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的考查的内容是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根据教材的内容我们可获知: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故要晚于陶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故本题中所给的生产工具出现的顺序应是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故本题的答案选择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体现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故选A。B项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王位继承制度;C项是西周实行的巩固统治的制度;D项是古代中央政府的授勋封爵制度。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社会概括,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意为当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与打仗,因为祀与戎及祭祀与打仗的意思,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10.【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事件的标志性事件。根据教材内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故本题的答案选A。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故选择C。
13.【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公元前221年”从公元纪年上来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年代的划分以十位数的数字为依据,数字越大年代越大,数字越小年代越小,因此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三世纪20年代而不是三十年代。
14.【答案】A 【解析】分析备选项,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故选B。
15.【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颁布均田令”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选A。
16.【答案】A 【解析】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7.【答案】B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故本题选择B。
18.【答案】C 【解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已经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在那里设立了南海郡进地管理。秦始皇为了发展经济,还统一了货币,将六国的钱币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所以在南海郡当时实行的货币已经是圆形方孔钱。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指的是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卧薪尝胆”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缺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四面楚歌”指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据此分析可知④不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本题地图中的文字中有“燕、赵、秦、韩、楚、魏、齐”,这是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名字,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是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后,有的诸侯国被消灭,而出现的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发生在齐国和魏国之间。
22.【答案】A 【解析】战国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故选择A。
23.【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指出“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题目备选项上看,D项阐释的是要有节制,按时令办事。A是墨家的主张;B是道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儒家孟子思想。故选择D。
24.【答案】A
25.【答案】C 【解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部分组成。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设立了“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废分封,立郡县”,设立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命,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黄帝。(1分)黄帝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分)“人文初祖”。 (1分)
(2)齐桓公。(1分)“尊王攘夷”。(2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1分)
(3)东周。(1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纷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炎黄子孙”“拜祖”,可判断“轩辕”指的是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据图可以判断出这是春秋形势图,故能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第(3)题根据图一春秋争霸和图二战国七雄,可知是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国势力强大,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主,战争不断。
27.【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生产;奖励军功。(3分)
(2)统一度量衡。(2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4分)
(3)法家。(2分)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言之有理即可,3分)
(4)东起辽东,西到临洮(4分)
(5)灵渠(2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2分);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2分)。
28.【答案】(1)分封制。(2分)周天子的亲属、功臣。(2分)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分)
(2)公元前221年。(2分)郡县制。(2分)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第二小问、第三小问、第四小问,是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考查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主要是对西周分封制基础知识进行考查。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他们称之为诸侯。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命令、缴纳贡品、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分封制的作用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通知,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第一小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材料二中的“初并天下”。第二小问,材料中的“寡人”是指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上述材料反映的制度在古代都起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的作用。这反映了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