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深入内心时,良好的行为驱动就成为一种本能。我校2014级毕业生杨立越同学就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2日,家住岐山县凤鸣镇的15岁的少年杨立越陪家人回家,听到不远处的丁童水库有人呼救,他和父亲跑出门,看到一名老人在水中扑腾,情况非常危险。他父亲用落水老人的拐杖伸向老人,但拐杖太短,根本够不到。此时杨立越赶紧提着铁铲冲过去伸向老人,想让老人抓住铁铲,再拖至岸边,但老人落水时间长,气力不足,于是他果断跳入水中,继续将铁铲递给老人,但由于水温体能等原因,老人已没有任何力量抓住铁铲,这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游至老人身边,抓住老人的手腕,连拉带拖奋力游向岸边。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将老人救上岸。
事后,杨立越说:“我会游泳,当时啥也没想,也不知道害怕,就觉得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被水淹没。”
消息传回高新一中,杨立越曾经的老师们对他做出如此的举动似乎觉得并不意外。初进学校,杨立越就主动担任了班级的文体委员,积极组织大家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因为兴趣爱好,他参加了学校的举重校本课程,良好的身体素质、沉稳坚韧的性格让他获得了代表高新区出战宝鸡市青少年举重比赛的机会,而他在膝盖负伤的情况下,咬牙坚持完成了全部比赛项目。三年的校本课程,让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得到积极的锻炼和发展。
(杨立越在校学习)
杨立越救人的事情在朋友圈传开后,一位游泳教练留言说到:中学生不要贸然在水中救人,应借助其他物体让溺水者抓住,通过拖动救出溺水者。施救过程应注意保持与落水者的距离,防止被溺水者缠住导致双双遇险。而在杨立越施救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他成熟冷静的智慧之处。
杨立越的家就在水库附近,熟悉的环境让他懂得选择适当的施救方式,在整个施救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与溺水者的施救距离,借助工具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相对安全的靠近方式。学校培训的溺水逃生安全知识在此时成为他成功施救的有力依靠。
(杨立越带领班级篮球队比赛(左二))
而面对落水老人,毫不犹豫的施救,这样的本能或者说下意识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在日常中的点滴集聚。在高新一中就读的三年里,杨立越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学习独立选择课程,独立安排寄宿生活,带领班级篮球队对战年级挑战者,作为班长主持班级表彰会……高新一中对学生的认可和发掘,为这个爱运动、有活力的阳光少年插上了自信与智慧的翅膀。他曾经的班主任柳春琴老师说:“杨立越是个特别独立的孩子,九年级做班长的时候,顶着课业压力,他还是会很主动的帮助我处理一些工作,有热情,人缘好,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他的体育老师侯钟老师说:“杨立越是个特别能吃苦的孩子,有韧劲,训练的时候特别扎实认真,不是被我看出来他都不肯告诉我他受伤了。”
(杨立越作为班长,组织大家进行检测表彰会)
显然,高新一中三年的初中生活已在他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带着高新一中的优秀基因,我们相信,这个少年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