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如何及时识别与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如何及时识别与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2022年05月13日 17:03:17 来源:生命时报 访问量:2366
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本人该如何识别心理问题?

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心理疾病有什么特点?

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3个特点:

1.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如冲动;

2.情绪不稳定性更突出、因素更为混杂,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等;

3.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等。

青少年轻生背后,常见哪些原因?

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轻生会表现为“三无症状”:无望,没有希望的感觉;无用,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扭转局面;无尽,患者会认为这一境况今后会持续这样。

“三无症状”中只要出现一个,尤其是“无望”,就容易让一个人出现轻生念头。

青少年轻生前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会拐弯抹角,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衣服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

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

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期望值提得很高。但这个期望是否适合、如何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

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跟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都很重要。

除此之外,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让孩子的“获得感”不强。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个成绩,收获希望感,心理状态才会好。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时,该怎么办?怎么帮他们?

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出现隐匿性抑郁,这个人其实已经很抑郁了,但表面看不出来。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耐下心来去听

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很“满”了,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

有些人会对孩子说“你再坚持坚持”,这类语言都是评价性的,孩子听完可能更绝望。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陪伴、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

2.有效陪伴

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陪伴,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尽可能做到24小时陪伴。

3.学会求助

除了倾听和陪伴,发现孩子有轻生信号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求助。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时,就需要看医生了。比如,成绩出现问题、学习效率不高、对原本感兴趣的话题丧失了兴趣。

临床上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首先要评估是否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青少年处在发育阶段,情绪稳定性较弱,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按照轻重缓急制订针对性治疗计划。如果病情严重,要服药。

除了服药,还需要家长、医生、老师,包括青少年本人形成合力,尤其家长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

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如何管理治疗药物,如何避免孩子得到危险物品。预防轻生最重要的就是限制工具,没有工具就很难发生危险,就有时间去干预。

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 。

孩子厌学如何引导?怎样处理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但当家长变得很焦虑、暴躁时,往往很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相处尽量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给孩子作出榜样。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抓一抓就能提高,有的则不会。所以要因人而异,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绩。

此外,家长应学会利用资源,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有些孩子的知识面甚至比大人都广泛,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见得更高。当孩子和父母在同频的轨道上沟通时,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

最后,梁红呼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应形成常态化,长时间持续关注,而不是因为某次事件、某个案例才重视。(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梁红)
编辑:葛燕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宝鸡高新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7017606号-1
联系地址:宝鸡市和谐路南端西一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